一 讨厌的记忆效应
铅酸电池的确是有讨厌的记忆效应。就是说,12V的电池充满到安全电压是14.5V,终止放电的安全电压是10.5V。这个数据根据不同厂家的产品略有变化,有的推荐14V/10V。就是说到了14.5V后不能用正常电流充电了,否则就会蒸发蒸馏水和放出酸雾,电池极板会受到损伤。而放电到10.5V时,不能再放电了,再放电就会溶解极板。但是一旦负载不用电了,10.5V的终止电压会上漂至11V甚至到12V。但是这时绝对不能再用电了,即便用电也一下子就回到了10.5V。
二 讨厌的记忆效应
如果铅酸电池充满电后对负载放电未至安全终止电压时,充电机再次对电池充电,电池极板上会发生一个复杂的化学变化,会在原有的二氧化铅极板结上一层晶状物,然后充电再还原的二氧化铅就在这层晶状物上积累新的二氧化铅物质,因此这个晶状物层就是记忆层,多次这样半途充电,这层物质就会越来越厚,以至于到了以后用电一半时二氧化铅层消耗到一定厚度,就遇见了这层物质,于是电池无法再大电流放电了,出现了假“亏电”现象。其实还有一部分二氧化铅没有被还原,而是被一层小“棉袄”给包裹起来了。这就是记忆形成的大致过程。我不是学化学的,有可能叙述有些出入,但是原理就是这样的。小“棉袄”的表现就是电池内阻增加,一充就满,一用就没。这就是说您的水缸被偷偷的在中间隔了一个板子,您也就能用半缸水了。。。。。
三 讨厌的记忆效. 使用铅酸电池最好是把电放至到安全终止电压后再充电至全满。所以智能充电机上有内阻测试程序,由当时的单板机控制,发现内阻过大或用电未尽时,充电机先是放电,放电到安全终止电压后再转入充电。因此大家要想使用好维护好铅酸电池,请在充电前用假负载也就是电阻丝放电,这个电阻丝可以找专业人员根据您电池的AH数计算后选取。
四 消除记忆效应:
既然有了小“棉袄”,我们要想用到棉袄里的电,我们只有脱了这个棉袄。办法就是大电流充电。一般都是用正常充电值的10倍甚至是20倍电流,短暂轰击这个晶状层,我们原来戏称叫:打金枝。
大电流充电一般都是用手或开关控制,一秒两秒就断电,然后几乎是短路一样的放电一秒两秒,就是用假负载大电流放电,放电值也是正常放电的5倍甚至是10倍电流。来回几次后,这个晶状物就会被极板振落。现在那些所谓的“电池修复仪”就是根据这个原理设计的,它们能修复的只是那种假亏电的电池,而真正极板老化的电池是无法修复的,只有拆解后重新制作极板。
五,合理的充电方式:
安全充电终止电压和安全放电终止电压,可以按照12V电瓶倍率做乘法运算。
充电电流计算:一般充电安全电流为0.1C,什么意思?就是说标称7AH的电池,安全充电电流就是0.7A,就是700mA。那么标称55AH的电池,充电电流在5.5A。这是普通的充电方法,而科学的充电方法极快又安全,那就是大电流脉冲充电,并大电流脉冲放电。我们当时做的充电可以达到2C充电,就是说55AH的电池,我们用110A电流充电,这个必须是在计算机控制下完成,普通人千万别试验。冲5个周期,放电一个周期,放电也是5C放电。这就是像是大流量的往瓶子里灌糖,速度越快,糖一下就满了,但是里面还是有许多空隙,所以要用脉动方式冲,一下一下的冲,而不是匀速的冲,这样能砸实这些空隙,同时大电流放电一下,就像是又用手拍瓶子,瓶子也振动,糖就更实在了。
这套技术在当时的80年代是先进的,以往海军潜艇在夜里上浮用柴油机充电,需要3个多小时,而低轨道卫星在三小时已经能侦测到你的位置几次了。因此需要一套20分钟就充满又充实又不能减少寿命的充电设备。
当然这套设备中,计算机还在检测温度,电池气压等等一系列参数。。。。。。。最后给出最合理的脉冲幅度和频率,以及放电深度等等。。。。。。。
冬天对电池活性不利,也就是放电电流会小,尤其是严冬,分子活性低,反应出的现象是没有劲儿,其实就是放电电流上不去。其他的没有什么。